持续了三年多的俄乌战争炒股配资在线,似乎让被冷落已久的“战争之神”——火炮——重新成为了各国武器发展的焦点。
这种回归,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拨乱反正。因为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火炮的地位是受到推崇的时代。根据《现代战争指南》的记录,二战时期火炮在战场上造成的伤亡占伤亡总数的58%。其中在平原地和沙漠地,火炮造成的伤亡占到了75%;在山川丘陵的起伏地带,火炮造成的伤亡占到了63%;在森林和城镇地区,火炮造成的伤亡占到了50%。
正因为火炮的巨大威力,所以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将其称为“战争之神”,而且对于苏联的火炮建设极为重视。根据统计,1934年1月时,苏联红军炮兵部队装备的各型火炮为17000门(含迫击炮),而到了1939年,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上升到56000门。截止至1941年6月22日苏德开战之前,苏联红军炮兵部队装备的火炮已经超过59000门,其中不乏口径超过210毫米的火炮。
苏联红军炮兵规模扩张的如此之快,其实也源于军工体系的快速扩张。在1930-1931期间,苏联的军工部门的火炮产量还是每年1911门,到了1932-1934期间,生产效率扩大了近一倍,火炮年产量达到了3778门。而1935-1937期间,火炮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,向苏联红军交付了5020门各型火炮。
这种火炮生产效率,甚至到了战争开始后,苏联在大片领土被占领,大量人力资源遭到损失之后依然能够继续增长,即便是在1941年苏联最为紧张的时刻,火炮的年产量也达到了7282门。只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开战后遭遇惨重损失,火炮大量被摧毁或缴获,所以生产效率无法填补战争的损失。但是到了1942年,苏联军工部门就将火炮的生产规模提升到了29600门,达到了战争期间的峰值。此后,苏联的火炮生产数量虽然在逐渐减少,但是绝对产能依然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,其中1943年生产21735门火炮,1944年生产23841门,1945年生产13511门。
得益于苏联军工部门的努力,苏联红军炮兵部队装备的火炮数量也大幅增长。在战争开始之前,苏联的炮兵师装备各型为的280门。战争开始后,由于火炮损失严重,生产部门难以补充,曾一度下降到了130门左右。但是到了1942年,苏联红军的每个炮兵师就已经统辖了属8个独立炮兵团。苏联甚至还成立了炮兵兵团,每个兵团下属2个炮兵师和1个火箭炮师,加起来共装备1000门火炮。火炮更是包括各种口径的加农炮、榴弹炮、迫击炮以及火箭炮。
由于有了军工系统的保障,苏军在战场上火炮运用的规模,以及弹药的倾泄能力也得到了难以想象的增长。以列宁格勒解围战为例,苏联红军集中了各种火炮达到了21600门。而在维斯瓦河战役中,苏联红军更是集结了39320门火炮。
如此庞大的火炮部队,让苏联红军火炮布置的密集程度就令人叹为观止。要知道,还在1941-1942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,苏联红军在每公里战线上只能布置30-35门火炮。而到了库尔斯克会战时期,苏联红军已经能在14公里宽的战线上布置2516门火炮。到了1945年苏联炮兵的布置更加丧心病狂。以在波兰的维斯瓦河战役为例,苏军每公里的战线上布置了230余门火炮;而在柯尼斯堡战役中,每公里的战线上布置的重型火炮都超过了100门。
拥有如此强大的炮兵部队,所以苏联红军在进行攻击作战时,丝毫不会吝惜弹药。在为列宁格勒的解围战时,仅仅在1943年1月15日上午7时10分至8时40分,苏联红军就砸下了22万发炮弹。而到了1945年的奥得河战役时,苏联红军更是在4月16凌晨3:50至6:30,短短2个多小时里发射将近45万发炮弹。除了这种战役层面的炮火准备,在战斗中苏联红军对于火炮的依赖也愈发严重。在柏林战役期间,在一个街区的面积上红军就能倾泻超过1000发的炮弹。
当然,为了支撑如此众多火炮在战场上的弹药消耗,苏联还动用了大约1300多家工厂负责火炮弹药生产。根据统计,苏联每年弹药生产数量如下:1941年生产5100万发,1942年生产8000万发,1943年生产8600万发,1944年生产9500万发,1945年生产6100万发。正是在苏联军工体系不断地努力下,苏联红军才能在此后的战场上发起摧枯拉朽般的进攻,并最终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。
在回顾了苏联军工系统的功绩之后,我们再将视角回归到战场上的“英雄们”。那么,在整个战争期间,苏联红军所依仗的身管火炮都有哪些呢?
作为轻型火炮,或者说“小口径”火炮的代表。苏联红军主要装备了76.2毫米、85毫米和100毫米三种口径的火炮。其中的76.2毫米火炮又分为榴弹炮和野战加农炮两个不同的品类。在榴弹炮中,除了大名鼎鼎的M-1939式76.2毫米榴弹炮之外,还有它的前身M-1936式和M-1927式。而76.2毫米野战加农炮则型号更为复杂,不仅有沙俄时期就在使用的1900/02P型野战加农炮,也有此后重新研制的1902/30型野战炮。当然,这两种老旧型号的火炮,苏联红军装备的并不多。真正大量装备的是,由美国人设计的F-19式1933型76.2mm野战炮,以及ZIS-3型76.2mm野战炮。不过,并不是所有的后研发的火炮都会大量装备,比如OB-25式(M-1943)76毫米野战加农炮,1943才投入现役,结果战争结束后就立即退役。
除了76.2毫米野战加农炮和榴弹炮之外,为了便于在山岭之中作战,苏联红军还装备了两款76.2毫米口径山炮,分别是M-1909式76.2毫米山炮和E-2式1938年型76.2mm山炮。之后,苏联又研制了两款85毫米口径野战加农炮,分别是1943年式和D-44型(1944年式)。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反装甲作战能力,苏联又成功研制了M-1944型(BS-3)100毫米野战加农炮。这款火炮够在500米距离内垂直击穿160毫米厚的装甲,对于德军装甲集群有着致命的威胁。
苏联红军的“小口径”火炮看似口径简单,但实际型号繁多。无独有偶,苏联的中口径火炮也包括107毫米、122毫米和152毫米三种口径,型号同样是非常复杂。苏联红军装备的107毫米口径火炮主要有四款,其一战时期的老兵1910年式野战加农炮,以及在它基础上改进而来的1930年式野战加农炮,这两款火炮在战争初期据说只装备了800余门。到了1941年,苏联又研制出一款新的1941年式107毫米野战加农炮,只是这款火炮由于交付不久之后,苏德战争就爆发了。所以并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,苏联红军也只是少量装备。除了野战加农炮之外,苏联红军还装备了107毫米山炮,用于在喀尔巴阡山脉和高加索山地区的作战行动。
除了107毫米火炮,之外苏联红军大量装备的是122毫米和152毫米两个口径火炮。
而122毫米火炮的中,苏联红军曾经大量装备是1910/1930年式122毫米榴弹炮。之后又成功研制出M-1938型(M-30)122毫米榴弹炮,这款火炮成为苏联红军,最为信赖的身管火炮之一。其实在1910/1930与M-1938两型火炮之间,苏联还曾研制了一款1934型122毫米榴弹炮,只不过这款火炮仅仅生产了8门,并没有大规模列装。除了122毫米榴弹炮之外,苏联红军还装备了大量的A-19式122毫米野战加农炮。这款火炮其实又分为两个子型号,一款是1927年开始研制,1931年开始靶场测试,1936年正式列装的M-1931型122毫米野战加农炮;另一款则是它的改进型,M-1937型122毫米野战加农炮。
与107毫米和122毫米两种口径火炮种类繁杂不同,苏联152毫米口径火炮其实只有榴弹炮和加农炮两种,但是型号同样非常复杂。
苏联红军装备的最老旧的152毫米榴弹炮M-1910/30式152毫米榴弹炮,这款沙俄时代的研制的火炮,在1930年进行了现代化改进后,直到1941年时苏联红军还在继续使用这款火炮。不过在这个阶段,苏联已经研制出更为先进的M-1937年式152毫米榴弹炮,而这款火炮自服役之后就迅速成为红军的主要装备,它的生产也贯穿了整个苏德战争期间。此后,苏联红军还少量装备过M-1938年型152毫米榴弹炮,只不过这款火炮过于沉重,所以并没有得到军队的认可。所以,在1943年苏联军工部门成功研制了D-1型(M-1943式)152毫米榴弹炮,而这款火炮二战后期的多次战役中扮演着主要角色。除了这些火炮之外,苏联红军还少量装备了一款名为BR-2型(M1935)152毫米重型加农炮前苏联,不过这款火炮仅仅生存了4年左右,所以列装的数量并不多。
除了这些大量装备的“小口径”和中口径火炮之外,苏联陆军还装备了大量的大口径火炮。其中型号较多的是203毫米加榴炮,包括B-4式(1931型)203毫米榴弹炮,这款生产数量达到1200余门的火炮,有“斯大林之锤”的美誉。此外,苏联红军还装备了1933式203毫米加榴炮和1939年式203毫米加榴炮。在203毫米火炮之外,苏联陆军常用的大口径火炮还包括BR-17式(1939年式)210毫米加农炮,以及少量的234毫米和240毫米火炮。而威力更大的1939年式280毫米榴弹炮,也是苏联陆军的重要攻坚装备。当然,苏联陆军最具威慑力的武器,当属BR-18式305毫米榴弹炮,以及TP-1型356毫米356毫米加农炮和TG-1型号500毫米榴弹炮,不过这两款火炮都属于列车炮。
正是依靠这些身管火炮在战场上无穷无尽的倾泻弹药,最终帮着苏联红军从莫斯科一路杀到了柏林。如今,俄军炮兵火力每天消耗弹药数量是乌军的4-6倍,是否也能帮助俄军在此次战争中取得胜利呢?
网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