赳赳老秦:一部荡气回肠的崛起史诗 赳赳老秦,共赴国难!这八个字仿佛穿越时空的号角,每次读到都让人热血沸腾。眼前仿佛浮现出两千多年前的场景: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,所有秦人都紧握武器,眼神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。只要国家需要配资平台最新消息,他们愿意付出一切,哪怕是生命。
这样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,是经过一代代人传承的誓言。一个能让子民如此团结的国家,必定有其非凡之处。提起秦国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横扫六合、一统天下的壮举。他建立的各项制度,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奠定了基础。但在这辉煌之前,秦国还有一段鲜为人知却同样精彩的奋斗史。 这段历史就像被尘封的宝藏,直到孙皓辉教授用他如椽大笔,为我们揭开了这段传奇。这位西北大学法学教授从1992年开始潜心研究中国文明史,历时16年完成了500余万字的恢弘巨著《大秦帝国》。如今这部作品的精华版,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成百万字,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秦国的崛起之路。 作者曾感慨:创作《大秦帝国》最困难的就是取舍。那个时代气象万千却又迷雾重重,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,常常让人既兴奋又迷茫。翻开这部作品,从秦孝公的故事中,我们终于明白秦国为何能由弱变强。 第一章:手足同心,共渡难关 在古代,王位传给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。但当王室子嗣众多,且个个才华横溢时,争夺往往不可避免。然而当秦献公立次子赢梁渠为太子时,手握重兵的长子赢虔却毫无怨言,毅然承诺要辅佐弟弟守护秦国。 公元前362年秋,秦魏两国在河西少梁山展开激战。战场上箭如雨下,秦献公不幸中箭,箭上剧毒让他生命垂危。而魏国丞相公叔痤也成了秦军俘虏。弥留之际的秦献公在栎阳宫做了最后安排:立赢梁渠为太子并立即继位。为确保长子全力辅佐,他让赢虔立下血誓。这对兄弟没有辜负父亲期望:新君勤政爱民,兄长冲锋陷阵。当六国意图围攻秦国时,赢虔亲率四万铁骑奔赴边境,既抵御匈奴又切断了六国外援。 第二章:铭记耻辱,奋发图强 善于反思才能进步。秦孝公继位后,日夜思考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。他明白,唯有自强才能避免战乱。为此,他不仅要励精图治,更要吸取历史教训。 秦国曾位列战国七雄,却日渐衰弱,甚至面临被六国瓜分的危机。为警醒自己,秦孝公命人刻制国耻碑,并用自己的鲜血为字染色。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,一位老者赶着马车,载着用黑布包裹的石碑,在一位年轻人的陪同下,寻找能工巧匠刻字。碑中央国耻二字触目惊心,右上方刻着:国人永志,六国分秦,是为国耻,天下卑秦,丑莫大焉。面对六国威胁,秦孝公没有屈服,而是带领全国上下奋起反抗。 第三章:虚怀纳谏,化解危机 骄傲自满是治国大忌,善于纳谏才是明君风范。秦献公去世后,年轻的秦孝公继位,魏国趁机联合其他五国意图瓜分秦国。表面是分地,实则是要灭亡秦国。 当六国密谋的消息传来,秦人喊出了震撼人心的口号:赳赳老秦,共赴国难!在栎阳宫的紧急会议上,大臣们各抒己见。关键时刻,金剑令使者景监提出妙计:暗中游说六国,重金收买其权臣,从内部分化瓦解联盟。这虽非光明正大之策,却能避免血战,是解燃眉之急的良方。秦孝公力排众议,果断采纳,最终成功使六国联盟土崩瓦解。 历史启示 虽然秦朝仅存15年,远不及罗马帝国长久,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,开创了大一统的新纪元。《大秦帝国》以生动的小说笔法,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。一个个故事就像精彩的剧集,让人欲罢不能。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,但兴衰规律却不断重演。通过这部作品,我们清楚地看到:任何一个王朝的崛起与衰落,都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。秦国的故事,不仅是一段历史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古今治乱之道。 发布于:天津市网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